|
中國經濟放緩,印度能否承接其成長動能?2016/09/14Anthony Chan 亞洲主權策略分析師-全球經濟研究 隨著中國經濟逐漸成熟,增速減緩,印度是否能接力演出,成為全球經濟的另一個成長引擎?聯博認為,長期頗有機會,但短期仍有許多景氣循環因素必須考量。 自2014年莫迪 (Narendra Modi) 就任印度總理以來,印度經濟基本面明顯改善,讓不少人認為它能抵銷中國經濟的放緩情勢。隨著中國經濟愈來愈成熟,增速減緩,印度是否能接續,成為全球經濟的另一個成長引擎? 考量印度的長期經濟發展,確實很有機會,利多因素包括:人口眾多,且年輕人占多數、內需市場龐大、基礎建設投資嚴重不足、服務出口與部分製造業的競爭力在亞洲地區不斷提升;種種正面發展皆有助於印度勝出。 莫迪若能成功掌握這股龐大的潛在動能,加強政府效率 (如改善政策執行,降低財政赤字與外債),則經濟成長率可望與中國的顛峰期匹敵。印度目前人均GDP不到1,700美元,若每年成長10%至12%,大幅帶動貿易,促進工業化與都市化,再現中國10年、20年前的榮景,全球各國皆能受益於此。 但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長期潛力雖然看好,短期景氣卻乏善可陳。中印兩國目前的經濟不見強勁增勢,未來一年尚不足以提振全球經濟。兩國的整體經濟成長率處於6.5%至7.0%區間,仍高於許多國家,但進一步觀察兩者的成長動能與政策走向,則能看出其中隱憂,尤其從景氣週期的角度來看,更讓人難以樂觀。以下將說明兩國未來面臨之三大挑戰。 經濟成長缺乏民間企業支撐中印兩國近來的成長主力來自於公共支出,反觀民間投資力道依舊不振。兩國之間的差別在於,中國努力調整經濟結構,企圖跳脫投資導向的成長模式,轉型為消費導向經濟;印度卻反其道而行,希望加強政府投資力道,降低對服務業與低附加價值消費的依賴。印度的第一季整體GDP年增率達7.9%,第二季已降至7.1%,但如果不算進政府支出,成長率更低,只有5.7%。整體資本支出下滑約3% (圖一)。 市場焦點目前已轉向印度第四季表現。受惠於今年雨季水量豐沛,農耕收成看俏,可望提振消費力道。此外,公務員薪資未來幾個月將大幅調漲,亦有助於提升消費力道。但兩者都屬於一次性利多,未來仍有賴經濟結構改善,才有辦法維持消費增勢。 莫迪總理的改革計畫旨在藉公共投資之力,帶動民間投資,但落實至今,尚未看到民間投資增強的跡象。公共投資能否長期持續,又是另一個變數,且政府作業繁文縟節,拉長基礎建設的前置期。 而中國的情況恐怕更值得擔心。國營企業7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年增大幅成長22%,但民間投資的增幅卻只有1.8%,遠低於去年同期的雙位數成長 。由政府主導及資金來自各種公共管道的基礎建設,是中國此次投資週期的唯一成長來源。 過去四年來,製造業投資動能持續減弱,一來是因為出口長期低迷,二來則是因為許多重工業淘汰過剩產能。房市投資年初表現強勁 (3月份年增率為15%),但目前已開始疲軟 (7月份年增率僅為4%),主要是因為政府在部分地區打房,開始看到了效益。 貨幣政策的限制展望未來幾季,中印兩國央行預計不會有進一步降息的舉動。印度面臨通膨壓力,故預計該國央行對利率政策將採謹慎態度。中國則因為槓桿程度過高的問題 (債務占GDP的250%),預計中國人民銀行遭不會採取積極的貨幣寬鬆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央行最近正式採行由新任總裁帕特爾 (Urjit Patel) 主導策劃的通膨目標化機制。目前整體通膨率與去年同期相比達6.1%,已降到目標區間上緣,故即使經濟增速最近出現疲軟,降息機率恐怕亦不大。 本文未完,了解更多請下載PDF
本資訊僅供參考,實際數據以官方公佈資料為準。 本站自當盡力為客戶提供正確的意見及消息,但如有錯漏或疏忽,本站恕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