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列表第77頁
上一篇:中國停止採購帶給全球衝擊 下一篇:第三季成長雖放緩,但強勁國內需求仍將支撐經濟

量化寬鬆政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2015/11/24


Joseph G. Carson 美國經濟學家暨董事-全球經濟研究

聯準會推出量化寬鬆政策,以超越正常市場的力量壓低了市場利率水準,同時引導私部門投資人購買其他類型的金融資產。這兩種影響力大幅改變私部門的資產負債表組成,在推高金融資產價格的同時,也使得私部門投資人對於央行政策的變化更加敏感。

量化寬鬆政策及其影響

金融危機爆發後沒多久,聯準會便推出量化寬鬆政策,運用非傳統的貨幣政策鬆綁貨幣與金融環境,即使美國政策利率水準已趨近於零的水準。

量化寬鬆政策基本上就是央行印鈔票去購買政府公債。聯準會從2008年11月起共推出三輪量化寬鬆政策,一直到2014年10月才畫下句點。在這6年的時間當中,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原本只有5000億美元,但隨後增加3.75兆美元,且新增的資產部位都是房貸抵押債券與美國國庫券。


許多學術研究探討量化寬鬆政策,分析聯準會陸續購買債券(購買規模)與累積資產(資產存量)對於市場造成的影響。大部分的研究結論顯示,量化寬鬆政策使得市場長期利率降低80至150個基點,但聯博的研究顯示這些政策的影響深遠,絕不僅止於壓低市場利率而已。





並非反映在傳統的通膨指數上…

起初,部分人士擔心量化寬鬆政策對銀行體系挹注龐大的流動性,可能會引發通膨快速、劇烈地上升。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主要原因在於銀行儲備未受限制。因此,即便量化寬鬆政策挹注多餘的流動性,但也無法轉換成為新增放款活動。


儘管如此,不表示量化寬鬆政策無法鬆綁金融環境或是無法帶來通膨效果。事實上,效果還是有的,但卻是透過低於常態的利率水準(評價效應)與資產價格重新訂價(再平衡效應),令價格上漲的情況反映在實體資產與金融資產。


聯博認為,量化寬鬆政策有兩種基本效果。首先,量化寬鬆政策反轉聯邦政府借錢支撐政府運作造成的影響。一般而言,聯邦政府借錢支應政府運作時(尤其是政府背負財政赤字),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會對市場利率帶來上升壓力。然而,聯準會透過量化寬鬆政策直接大量購買公債,不僅抵銷利率上升的壓力,更實現降低市場利率的效果。此外,量化寬鬆政策降低政府公債的吸引力,強迫民間投資人出走高流動性的安全性資產,轉向佈局其他投資標的。


…而是反映在資產價格上

有鑑於美國國內與全球環境持續變化,很難論斷量化寬鬆政策對資產價格的影響。儘管如此,聯博的研究發現金融資產價格在當前利率週期呈現的特性,與前兩次週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聯博運用美國經濟研究局定義的經濟成長週期(低點至高點),對比各時期家庭持有具流動性之風險性金融資產-亦即持有之債券、股票與共同基金資產的累積增減幅度(或是價值增加幅度)並對比名目GDP成長率。


1960年至1990年間,美國家庭所持有具流動性之金融資產累積成長率,僅僅落後名目GDP成長率幾個百分點。就統計數據而言,這樣的落後其實並不多,也不令人意外,因為在經濟週期到達高點的前幾個月,股價表現往往會提前觸頂。


然而,在後續兩次的經濟成長週期中,這種關係出現了本質上的改變-金融資產價格的上升幅度超越名目GDP成長率。在1991年至2000年的經濟成長週期(科技泡沫),美國家庭持有具流動性之風險性金融資產累積增減幅度超越名目GDP成長率,且領先幅度高達26個百分點。在2001年至2007年的經濟週期中,金融資產累積增減幅度同樣領先名目GDP成長率達20個百分點。現在回頭來看,這兩次的金融市場週期都是因為流動性過度寬鬆所致。


持平而論,目前的經濟成長週期離終點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因此無論是絕對或是相對的表現無法與過去週期做完整的對比。然而,到目前為止,整個經濟週期的表現確實值得探討,尤其是要分析量化寬鬆政策帶來的影響。根據2015年第二季為止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美國家庭持有的具流動性之風險性金融資產累積增減幅度,已領先名目GDP成長率25個百分點,較2001年至2007年的經濟週期高出5個百分點,而且與1991年至2000年的週期不相上下(圖一)。

上一篇:中國停止採購帶給全球衝擊 下一篇:第三季成長雖放緩,但強勁國內需求仍將支撐經濟

本資訊僅供參考,實際數據以官方公佈資料為準。 本站自當盡力為客戶提供正確的意見及消息,但如有錯漏或疏忽,本站恕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紅漲綠跌 綠漲紅跌 回復預設(刪除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