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中科技角力:誰是贏家?2020/03/05
Lei Qiu 聯博集團國際科技投資組合經理
美中科技角力:誰是贏家?
Lei Qiu 聯博集團國際科技投資組合經理 儘管目前與中國相關的新聞盡是新冠肺炎的疫情,但是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科技爭霸戰並未就此休兵,對於部分的科技公司而言,兩強相爭反而帶來漁翁得利的機會... 儘管目前與中國相關的新聞盡是新冠肺炎的疫情,但是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科技爭霸戰並未就此休兵,而且已經開始對美國科技產業帶來影響。然而,對於部分的科技公司而言,兩強相爭反而帶來漁翁得利的機會。 中美貿易摩擦讓科技公司面臨嚴峻的挑戰。兩國雖然在去年12月達成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但是對科技霸權的角力並未中斷。除了祭出關稅外,美國政府也採取其他強硬的制裁手段,包括全面禁止與中國特定科技公司的商業往來。舉例來說,美國以國安威脅為理由,禁止美國企業對通訊設備製造商華為出口產品。儘管這些制裁手段的原意是為了幫助美國企業對抗中國的競爭對手,但是兩強相爭已經開始產生負面影響。
科技產業前景蒙上陰霾半導體製造業者首當其衝。去年,美國政府下令限制對中國企業銷售零組件與技術,導致美國掛牌的晶片製造業者股價承壓,畢竟中國是這些晶片業者的大客戶。全球有四分之一的智慧型手機與個人電腦都銷往中國,且光是中國就吃下全球記憶體晶片15%至20%的供應量。 思科曾在2019年表示企業客戶悲觀看待中美貿易戰爭,導致思科在中國的銷售數字下滑。此話一出,思科的股價當然立即下挫。此外,蘋果與其他電子產品製造商同樣對美國政府提出警告,表示關稅措施可能會對產品銷售量帶來不利的影響。儘管第一階段貿易協定解除美國對筆電與手機加徵關稅的威脅,但是專家還是擔心一旦貿易摩擦再度升溫,電子產品仍逃不過關稅的威脅。 另一方面,美國的出口禁令對中國製造業者帶來衝擊。貿易戰爭促使中國政府加速推動國內科技產業升級的長期戰略目標,希望藉此降低對於美國供應商的依賴程度。無論是特斯拉的電動汽車、記憶體晶片、或是最先進的行動裝置,中國希望盡快一手包辦所有產品的製造。
中國製造,自產自用換言之,中國政府正在加速推動「中國製造2025」計畫。如此野心勃勃的計畫目的是為了讓中國當地業者取代美國的晶片製造商,例如美光科技、德州儀器、高通、甚至是英特爾,並且讓「中國製造2025」的計畫提前到2023年實現。2019年底,中國政府成立兩檔大型投資基金,其中一檔基金規模為290億美元,將協助成立本土晶片製造商;另一檔基金的規模為210億美元,目的是為了推動中國科技製造業升級。 中國遠大的策略性目標也間接為特定全球科技企業帶來商機。為了推動科技創新,中國企業仍須從海外進口國內無法自製的機具設備。也就是說,中國若想實現科技自給自足的目標,就必須進口各種半導體製程設備。
中國科技自給自足的重要推手:半導體設備商因此,即便其他的美國科技公司正面臨貿易限制與中國經濟成長趨緩的影響,但是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卻可受惠於中國政府的投資計畫。事實上,這段時間對中國晶片業者供應設備的半導體設備商,都在中國市場創下優於預期的訂單成長表現。根據產業研究報告顯示,半導體製程設備的訂單自2017年的35億美元,在2018年與2019年分別攀升至50億與60億美元,且未來幾年將延續同樣強勁的需求動能。 生產半導體關鍵製程設備的企業包括ASML與Lam Research。ASML是全球技術最先進的晶片微影系統供應商。Lam Research生產的電漿蝕刻系統則是賦予晶片所需的效能與特性。Applied Materials生產的設備廣泛用於半導體製程。KLA-Tencor專為半導體製程生產製程控制設備。拜高競爭門檻與近期半導體設備商的整併之賜,這四家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微乎其微。 對於美國科技產品的出口業者而言,過去中國代表的是深不見底的龐大市場,但隨著中美兩國持續角逐經濟強權,中國政府加速推動科技自給自足的決心,勢必將對美國科技業者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或許有一天,電子產品零售業者會再度面臨新一輪進口關稅的壓力,但是投資人需要謹記在心的是:中國創新產業的崛起以及對科技自給自足的要求,不見得是百害而無一利,甚至可望為全球的半導體設備商開啟更龐大的商機。
本資訊僅供參考,實際數據以官方公佈資料為準。 本站自當盡力為客戶提供正確的意見及消息,但如有錯漏或疏忽,本站恕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